民俗文化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福清传统民间舞蹈。舞龙又称龙灯舞,常在元宵游街表演,有诗云“赏灯舞龙闹元宵”。表演者根据群众的热情和鞭炮来即兴表演各种动作,有“龙游动”、“龙飞腾”、“龙穿柱”、“龙卷水”、“双龙抢珠”等招数。在南少林的发祥地福清非常流行南派舞狮,它与传统武术联系紧密,种种复杂的动作也只有会武功的人才能完成。2007年海口镇岑兜村舞龙舞狮入选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秧歌(石竹街道) 秧歌,历史悠久,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,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,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,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。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,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,扮成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,随着鼓声节奏,善于变换各种队形,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,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。 石竹街道民间组织秧歌队的表演,有以下几个特点:一是扭,表演者手持扇子、手帕、采绸等道具,踩着锣鼓点,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,步履轻盈,边扭边舞。二是扮,舞者扮成民间传说、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,类型有文武公子、少妇、丑婆、货郎、渔翁和小孩等。三是唱,伴随着唢呐、锣鼓声,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。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,少则几人,多则八、九十人。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,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。 伡鼓舞 伡鼓舞的由来据传是明嘉靖年间,戚继光率兵平倭,转浙入闽赴兴化追击残敌时,沿途邀集民众壮士举旗擂鼓敲锣助威杀敌,到处战鼓雷响,杀声冲天,倭兵闻声丧胆,束手就擒,一败涂地,从此以后,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,就不断编译创新演化而成为伡鼓舞,世代传承迄今已有四百余年。伡鼓舞于2010年2月25日当选参赛福州市闽都第三届民俗文化节———新厝(硋灶)专场的献演。表演时,四把彩色宝盖凉伞一字形横队领先,钹、锣依次双行纵队居中,由二人推车,一名鼓手组成的伡鼓殿后压阵击节指挥。每支伡鼓舞队,由数十名统一服装,抹粉涂红,描眉插花,打扮化装成婀娜多姿的老中青妇女舞者组成的“四手”(伞手、锣手、钹手、鼓手),随着鼓点击打的指挥舞出各种变化无穷的动作、造型、套路和花样。场面宏伟壮观,大鼓、大锣、大钹、大阵势、大气派,鼓声雷动,锣钹铿锵,动作整齐,舞步矫健,飒爽英姿,气势磅礴。 腰鼓队 城头镇腰鼓队组建于1998年,现有队员22人。城头腰鼓风格独特,它融舞蹈、歌曲于一体,具有队形多变,刚劲豪放的特点。 城头腰鼓有完整的表演形式和活动习俗。多在喜庆节日中演出,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,是集中的活动时间。正月十五时,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。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,还通过彼此观摩、切磋技艺、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。 腰鼓队表演中鼓乐齐鸣,腰鼓队在前引导,众人随后,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。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、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。特别在表演中有机地揉和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,有张有弛、活而不乱、进退有序、气势磅礴、浑厚有力。 做上元弄五兽 此习俗已流传了 300多年。相传300多年前,硋灶村草堂山出了一只怪兽,经常下山破坏庄稼,村民苦不堪言。此时,村里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:用竹片作骨架,制作几只大“怪兽”去吓走真怪兽。它们就是大狮、麒麟、角端、弥狮和大象。这一招还真灵,怪兽被吓跑了,庄稼保住了。为表彰五兽功绩,祈求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四季平安,村民们编出一套“五兽瑞狮舞”与“弄狮子”(四狮舞),形成闹元宵习俗。舞狮时,以鼓点击节和舞动狮球逗引五兽表演双球、咬球、戽球、踩球、扑腾、打滚、草绳拼、四斗底和五钱圈等各种套路和花样。每年都举行此项活动,它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,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在当地有重大影响。 海族舞 海族舞是新厝大澳村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民俗舞蹈。每逢过年过节,村里就有海族舞表演,游村道、闹大埕、入渔户,祈祷出海平安、捕渔丰收。海族舞的造型多是鱼类。主要有龙、鳌、虾、乌贼、河豚等20多种。道具多用竹篾、白绸布或棉纸扎制上彩。海族舞表演人数一般为30多人。渔民们根据鱼虾不同特征表演不同动作。分别有:“蜈蚣爬”、“三财四箭”、“六耳”、“四朵花”等十多种花样舞步。出场顺序一般是彩旗、双灯、龙珠、龙、鳌鱼、虾、乌贼等鱼类。锣鼓器乐殿后,整个行进队伍表演气氛十分热烈。海族舞除了在踩街时表演,也常在空间不大的舞台上表演。 烧瓦塔 据《福清市志》记载,烧瓦塔始自元末。当时为反抗暴政,人民密谋起义,把举事的日子写在纸条上,夹在月饼里,以送月饼传递起义消息,并约定烧瓦塔举火为号。中秋节烧瓦塔、吃月饼习俗由此演变而来 。 福清龙高一带群众中秋时节烧瓦塔,海口一带烧砖塔,新厝一带则烧木塔。中秋前,龙高一带大人和孩子们就到处收集残砖断瓦用于累砌瓦塔。中秋黄昏时分,人们把塔里的柴草点燃。并将准备好的食盐、鞭炮等往塔肚撒去。大人、孩子们围着瓦塔笑着、跳着、闹着,以特有的方式庆祝中秋佳节。海口镇先强、里美一带群众在烧瓦塔前,总要召集“十番队”吹吹打打一番。随后,人们将毛竹锯成段子后扎上棉布,再沾上煤油充当火把。等人们燃旺瓦塔之时,手持火把的人们乘着皎洁月色,浩浩荡荡向指定的山头进发。路上,每个人还可以分到一块硕大的月饼。新厝一带在元宵节时烧瓦塔的场面尤为盛大,围绕着烧瓦塔举行了宗庙祭祀、迎神、请神等一系列精彩的民俗活动。 舞板凳龙 舞板凳龙是龙高半岛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习俗,己有200多年的历史。板凳龙分“龙头”、“龙身”、“龙尾”3个部分。整条龙由一排排安装在板凳上的龙灯搭接而成。“龙头”由技艺熟练的强壮男子担任,并配有副手,龙尾次之。出游时舞者必须步调一致、默契配合。打龙围时,一人高举宝珠左右挑逗,龙头则不断追逐宝珠。此时,凳凳起舞,此起彼落。锣鼓声、烟花鞭炮声、吆喝声汇成一片,场面蔚为壮观。“穿龙柱”的活最绝,一只长龙从左边的“入孝”门进入祠堂,在数十根大柱子中间穿行,从右边的“出悌”门穿出,不乱阵脚,令人啧啧称奇。舞板凳龙一般选择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六、中秋节。 吉日一到,龙灯出游。舞者要先跳过用稻草燃烧的火堆,以求舞龙顺利,然后拜谒宗祠内的先祖画像,再按照预定的路线在全村穿行。 灯牌踩街习俗 此习俗源于东张庄厝“兴龙宫”张圣君道教文化崇拜,已有近千年历史。灯牌从“火把”、黄竹管新式火把发展到现在新型的板车式大灯牌。每年元宵,举行灯牌踩街活动,表达了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、发家致富、驱鬼、祛邪、保平安的美好愿望。具有民俗意义和地方特色,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。 |